地企合作,打造地企“利益共同体”

时间:2018-10-08 17:11 来源: 发布单位: 访问量: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重要工业基地,我市目前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900多家,央企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市委书记李亚形象地把驻洛的众多央企、省企称为地方加快发展最有价值的“富矿”,把洛阳称为企业茁壮成长最可依赖的“沃土”。
      如何厚植“沃土”、深挖“富矿”,实现地企共赢?
      2016年,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我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我市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机构的现状,作出了深化地企合作的决策部署,意在通过进一步推进驻洛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与各县()区的合作,积极拓展地企合作新空间,着力构建地企合作新格局,不断取得地企合作新成效,为实现我市“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支撑。
      项目合作开出产业之花
      昨日上午,在宜阳县医药产业园的物流仓储车间。工作人员只需坐在电脑前操作,机械手按照指令,准确地从货架中挑选出货物,通过全自动流水线运送到出检口。
      医药产业园的签约落地,正是宜阳县以地企合作为平台,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的一个成功案例。

      “产业项目合作,不仅延伸了我县的产业链条,而且落户项目普遍前瞻性强、科技含量高,也推动了本地企业间的对接合作。”宜阳县相关负责人说。
      每一次地企合作联席会议,项目签约都是重头戏。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洛阳已具有门类较为齐全、部分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基础,但我市产业结构也存在老的不活、新的不多、结构不优、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围绕加快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我市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
      两年多来,我市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力度,通过地企合作平台,签约产业项目470个,计划投资总额2368.29亿元。
      洛阳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及配套工程,将于20206月全面建成投产,推动我市乃至全省石化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转型升级。
      中信重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布局了中信重工伊滨高端制造工业园项目、“双创”示范基地项目、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一批投资大、带动强、效益好的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两年多来,我市产业结构正悄然由“重”变“轻”,产业支撑作用彰显。2017年,洛阳生产总值4343.1亿元,同比增长8.7%,时隔13年后再次位列全省第一,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实践证明,地企合作不仅是洛阳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平稳向好的务实之举,也是洛阳夯实发展基础、实现转型跨越的关键一招。
多方合作结出共赢硕果
      如今,在市区的主干道上,一辆辆身背大“炮筒”、喷着白色水雾的除尘“神器”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目光。车身背面,“新的生活从东方红开始”的标志颜色格外显眼。
      2017年,中国一拖的高端环卫车,获得了洛阳城市区总计价值3000多万元的订单。在地方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的同时,企业也在反哺地方产业的发展。去年,中国一拖在洛阳本地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42%,洛阳本地供应商数量占供应商总数量的54%,有效促进了当地配套产业链的培育和壮大,发挥了龙头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仍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
      “要用好用活地企合作平台,加大与洛阳相关企业产销对接力度,实现融合联动发展。”李亚书记在企业调研时多次强调。
      我市将产销对接作为地企合作的永恒主题。
      搭建“洛阳市工业产业产销对接联动平台”,促进域内企业各类信息共享互通;围绕机器人、轴承、农机装备、硅光伏等产业链,成立16个产业联盟,引导、促进上下游企业产销对接、配套合作……搭建平台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合作,抱团取暖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效益。产销对接发挥了龙头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本地配套产业链的培育壮大。
      合作是多领域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
       洛阳鹏飞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省内外高校联合成立的洛阳鹏飞高新材料研究院,自主研制的“纳米陶瓷耐磨涂料”、“铸钢陶瓷复合材料”等产品,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空白;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完成的“碳纤维汽车零部件产业化”项目,实现了碳纤维材料在汽车底盘后纵臂及零部件上的装备,增强了汽车整体性能……
       依托地企合作平台,我市构建了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聚集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打造了一批产业技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合作是名副其实的,合作也是卓有成效的。
       通过地企合作平台,我市持续推进“引金入洛”工程,2017年引进金融机构15家,新登记政府引导基金6支。另外,签约500亿元的河南省军民融合发展基,我市金融业态持续丰富,金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通过地企合作平台签约科技合作项目和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237个,产销对接合同204个,产融合作协议500项。
      深化地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市稳增长、保态势,加快产业转型、优化区域发展、厚植发展优势的有力抓手。
      多管齐下优化营商环境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加强合作中如何寻找机遇、创造机遇、用好机遇?
      搭建平台。我市建立地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地企合作会议,每次会议确定一个合作主题。两年多来,我市先后以产业项目合作、产销对接、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产融合作、军民融合、开放招商、服务企业等为主题,成功召开了12次地企合作会议,签约了一批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合作项目。
       协同联动。各县(市)区科学确定各自的发展定位,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拓展对接合作范围,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级各类企业着眼于稳定运行、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深化改革,特别是驻洛央(省)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企业总部与洛阳深化合作,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助力洛阳发展。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走向市场。
       提升服务。通过建立高层互访会商机制、督查督办考核机制、人才保障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问题交办机制,即“五个机制”,拉近政企距离,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提高合作对接的经常性、准确性和成功率。
企业与地方始终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只有部门联动、多管齐下,真正树立起“一家亲”的地域观、“一体化”的发展观、“一盘棋”的大局观、“一条船”的奋进观,地企双方才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延伸阅读】
       1、声音
       加强地企合作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也是驻洛企业的愿望和需求。近年来,中信重工以洛阳565”现代产业体系为指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对接洽谈,推进企地精准对接、务实合作,一批投资大、带动强、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在洛阳落地,实现了互利共赢。中信重工将以地企合作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牵引,以项目为抓手,确保地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章法

       2、地企合作强化“五个机制”
       高层互访会商机制市、县领导定期走访驻洛重点企业,主动拜访驻洛央(省)企总部,增进了解、增进感情、增进互信。
       督查督办考核机制:采取日常督导、专题督导、联合督查、年度考评等方式加强督办督查,传导压力,促进落实。
       人才保障机制:从利于对接交流、重于项目服务的角度,在驻洛企业、各县(市)区中挑选优秀人才、优秀干部进行双向挂职交流,推动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区和驻洛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深入合作。
       项目管理机制:对签约项目逐一建立工作台账,明确项目推进时限和进度要求,及时收集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做好跟踪服务。
       问题交办机制:及时收集汇总驻洛央(省)企在发展经营、合作项目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地企合作联席会议上现场交办。建立地企合作产业项目、提质倍增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员分包体系,为重点项目和企业提供常态化的高效服务。


 

转自《洛阳日报》201810802

相关阅读: